在工业产品设计领域,从用户需求到量产得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的挫折和困难,需要把这些困难像打小怪兽一样,重重克服了,才会出现我们眼前所看到的产品。接下来我将跟大家说下一个产品怎么落地的过程?需要经历哪些多少步骤;
1、必须是需求分析,分析客户的需求。与产品经理沟通,根据产品定义把需求,用简单细致的文字描述出来。
2、跟客户进行需求确认。把需求进行功能或者量化确认。
3、就是市场研究,从样品到竞品,到用户,进行市场研究和定位。
4、使用环境定义和CMF的选择。根据用户分析确认使用场景。预研CMF:Color,Material& Finishing,预测有关产品设计的颜色、材质与工艺应用。
5、手绘,进行头脑风暴,并对设计方案推敲与交流。在头脑风暴中找到更适合的方案。
6、人机工程学与交互设计,根据用户样体验方式与操作方式。
7、采用数位手绘进一步渲染,优化设计,采用数位手绘更具象的推敲优化表达造型设计与CMF设计。
8、简单手板制作(草模),通常刚研发或设计完成的产品均需要做手板,手板是验证产品可行性的第一步,是找出设计产品的缺陷、不足、弊端最直接且有效的方式,从而对缺陷进行针对性的改善。但国内有的企业设计流程有所简化,介绍这一步直接到3D建模。要看开发的产品是否对人机工程学有较高要求,如果设计游戏手柄、鼠标、剃须刀等对人机工程学要求较高的产品,直接建模是无法验证人机的,所以需要先做模型在逆向做三维设计。这也正是数位手绘阶段要把设计完善的原因。
9、3D建模,3D建模是概念设计转为量产产品的重要阶段。也是设计工程化的重要阶段。行业普遍使用全参数化建模软件CREO(Pro/E)。
10、第N轮优化产品手板,全参数化建模软件CREO(Pro/E)的优势在于便于调整优化与工程段对接。
11、第N+1轮优化产品手板手板优化过程包含尺寸、造型、CMF等方面优化。
12、确认设计手板原型。经过N+1轮优化,最终确认手板。
13、机械设计结构设计。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前期方案设计过程是工业设计、结构设计、架构设计等几个开发部门Team Work 共同探讨推敲,设计出可以满足各个领域标准的方案。如果单纯工业设计先行,后期到工程段涉及到结构,结构设计时还是需要调整设计以满足工程要求。
14、硬件研发(架构设计),工业设计与架构设计的沟通更多是介于结构设计。结构设计是工业设计与结构设计的纽带。
15、原型机(功能手板、结构手板),没有开模前可以先制作功能手板,在把硬件装配进去,以验证可行性。
16、开模:此阶段由模具设计团队主导,工业设计要检查出模后的产品外观是否符合设计要求,避免出现批锋,缩水痕等不良品。
17、试制:即“新产品导入”;是指把研发设计的产品通过首次生产制造出来的整个过程。试制依然需要几次以达到标准才可以,也就是手板制作。
18、测试:工业设计主要涉及到可靠性测试。结构结构均具有相关领域测试标准,以达到产品量产要求。
19、终试:最终手板测试制作。
20、首批标准样品,首批量产。备注:不同产品略有不同,开发流程请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优化。
为了提高设计开发的效率,保证产品的质量,应按照公司的设计开发流程一步一步进行设计工作,处理好设计中各方面的细节问题,使设备造型简洁美观,结构合理,性能稳定,方便操作和维护,且生产成本可控、可实现批量生产。